藝術越公共化越需要策展人
身兼數職的張演欽,長期游走于策劃與創(chuàng)作之間,而近年擔任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之后,更策劃了多起引人注目的展覽活動,在他看來,策展人的興起與藝術公共化有關,他更認為,好的展覽,必須針對時代和文化提出問題,提出具有公共價值的問題,并直言“策展人必須成為前沿人文狀態(tài)的觀察者”。
藝術越公共化越需要策展人
記者:我們真的需要策展人嗎?為什么?
張演欽:真的需要,表面原因是,展覽需要提煉學術主題,需要拉贊助,需要裝點門面。根本原因是:藝術越來越公共化。
記者:為什么藝術公共化了便需要策展人?
張演欽:藝術公共化的原因之一,是藝術“工具化”,工具理性今天已經成為主導藝術發(fā)展的最重要因素,工具化必然牽涉和他者產生密切之聯系,如一把鋤頭,掛在家里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是沒有任何意義的,必須持之以鋤禾,才能顯現其價值,于是,它和牛耕、播種、施肥、收割、揚場什么的,全部聯系起來了,整個過程,必須有人指揮、統籌,這個人,就是策展人。
好展覽須針對時代和文化提出具有公共價值的問題
記者: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衡量策展人的工作?
張演欽:策展人最主要的任務,就是竭力突出藝術的公共性,將展覽作品、展覽方式和公共性作最緊密的對接,現在的展覽,基本上都安排了策展人,排位還非?壳,包括以最老土方式展出最傳統書畫的展覽,也要掛個策展人,雖勇趕潮流,但感覺滑稽。
記者:具體而言,什么樣的展覽算是一個符合現代策展理念的展覽?
張演欽:公共性,具體來說,和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最是有關,我向來不認為藝術家一定要成為哲學家,但策展人必須成為前沿人文狀態(tài)的觀察者,自然,中國人向有“復古”的傳統,關鍵是通過復古達致開新之目標,假如趙孟頫生活在今天,一定是非常好的策展人,好的展覽,必須針對時代和文化提出問題,提出具有公共價值的問題。
藝術家應該和策展人共同工作
記者:我看您也被一些展覽冠以過“策展人”的頭銜,可以結合您的實踐說說嗎?
張演欽:我曾策劃過一個展覽,集中了嶺南地區(qū)優(yōu)秀藝術家的作品,展覽中,我把嶺南地區(qū)的國畫流派一分為五:嶺南派、新院體、文人畫、傳統派、當代派,這樣的劃分雖不百分百嚴謹,但也是嘗試從“圖像風格+人文觀念”入手,對嶺南繪畫版圖進行全新的劃分,以前是怎么劃分的?按“工具+材料”分,國畫、油畫、版面、雕塑;或按題材分,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我的劃分思路,其實和“南北宗”在邏輯上是一樣的,但此次展覽的公共性依然不夠突出,真正具有明顯公共價值的,是許鴻飛在中大的展覽,“肥女人”因為和陳寅恪、孫中山銅像為鄰,被有的中大教授痛批“有辱大學尊嚴”,引起軒然大波,成為人們反思大學文化的一次難得的契機。
記者:作為藝術家,你辦過不少展覽,也有策展人,對他們的策展,你評價如何?
張演欽:藝術家應該和策展人共同工作,目前我正在進行的展覽,是“田園詩夢”系列展覽,思路是“中國首個以整座特大型城市為展覽背景的書畫展”,第一站,已于珠江新城的珠江城大廈58樓整層及大堂舉行,題《遠心曠度》;第二站,移師三元里城中村,名《田園詩夢》;第三站,名《溪山行旅》,正在籌備中,將沿梅關古道北上,擬古人作行旅,逢驛站而歡憩,這個展覽系列采取復合策展人制度,第一站策展人為陳萬里先生,第二站為劉釋之先生,展覽最大的特點,就是努力把作品投放到廣闊的時代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去,所謂時代背景,就是中國正在掀起的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城市化浪潮;所謂文化背景,即中國人對田園棲居的依戀與鄉(xiāng)愁。